近日,中国国务院发布了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,这一重要政策文件的出台迅速在国内外引发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。提出到2027年,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,应用普及率超70%;到2030年,应用普及率超90%。“人工智能+”正重塑国家治理与全球格局。
7月18日,产品数字护照国际合作暨全生命周期管理国际标准研讨会在京举办。会上,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产品数字护照通用框架(MA-DPP通用框架 1.0)发布,为全球供应链提供统一、便捷的通用框架和共创平台,支撑促进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畅通稳健运行。
全球首个产品数字护照(MA-DPP)与“人工智能+”的不期而遇,正在触发一场供应链领域的深刻革命。这不仅是技术的升级,更是全球贸易体系的重构。
产品数字护照为每个产品赋予唯一数字身份,记录从原材料到终端消费的全生命周期数据,而人工智能技术则赋予这些数据智能分析与决策能力。二者的结合,正在推动供应链从“线性链式”向“智能网状”演进。
数据:从“盲人摸象”到“全息透视”
传统供应链中,信息孤岛问题严重,企业往往只能了解直接上下游的局部信息。MA-DPP通过标识链等技术,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即时关联,而人工智能算法则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实时分析。
这种结合使企业能够实时追踪产品流向,预测潜在中断风险,优化库存水平。就像给供应链装上了“CT机”,每个环节都变得透明可视。更为重要的是,这种可见性不仅限于企业内部,而是延伸到整个供应链网络,实现从“看不见”到“看得清”、“看得远”的跨越。
管理:从“经验驱动”到“智能决策”
人工智能+产品数字护照的组合,正在彻底改变供应链决策模式。传统依赖人工经验的决策方式,正被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所取代。
通过分析MA-DPP提供的全生命周期数据,人工智能算法可以预测市场需求变化,自动调整生产计划,优化物流路线,甚至提前预警供应链风险。这种智能决策不仅提高效率,更显著降低运营成本。研究表明,采用人工智能优化的供应链可降低20%以上的运营成本,减少35%以上的库存水平。
技术:从“脆弱链条”到“弹性网络”
全球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暴露了传统供应链的脆弱性。MA-DPP与人工智能的结合,为构建韧性供应链提供了技术基础。
通过模拟各种中断场景,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评估供应链脆弱点,提出多元化供应方案。当 disruptions 发生时,系统能够快速识别受影响环节,自动启动应急预案。产品数字护照则确保即使在供应源变更的情况下,产品质量和合规性信息仍然完整可追溯,大大降低了切换供应源的风险和成本。
效益:从“成本导向”到“价值共创”
人工智能+产品数字护照正在重构全球产业分工逻辑。传统基于成本最小化的全球分工体系,逐渐向基于价值共创的数字化生态演进。
MA-DPP使产品价值构成透明化,消费者可以清晰了解产品的环保性、社会责任和工艺水平等信息。人工智能则通过分析这些数据,引导资源向高价值环节配置。这种变革促使企业从单纯的成本竞争转向价值竞争,推动产业链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,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。
发展:从“外部约束”到“内生动力”
全球碳关税等政策的实施,对供应链碳足迹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。MA-DPP完整记录产品碳足迹数据,人工智能则实时优化碳排路径。
这种结合使可持续发展从外部合规要求,转变为企业内部效率提升和价值创造的动力。企业可以通过优化供应链碳足迹,同时实现环保和经济效益。研究表明,采用人工智能优化的供应链可减少15%以上的碳排放,同时降低10%以上的运营成本,真正实现绿色发展与企业竞争力的双赢。
人工智能+产品数字护照代表了一场供应链范式的革命。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,而是彻底重新定义如何设计、管理和优化供应链。
国务院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为这一变革提供了政策指引和推动力,MA-DPP则提供了技术实现路径。二者的结合,将加速供应链智能化转型,提升全球竞争力。
未来十年,基于人工智能和产品数字护照的智能供应链,将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拥抱这一变革的企业和国家,将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占据先机。忽视这一趋势的,则可能面临被全球供应链边缘化的风险。